在中国甘肃省生活了一群比较有特色的人民,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与畜牧业,他们的姓名带有浓郁伊斯兰教色彩。我想大家已经猜到了小编说的是哪个民族了吧?没错,他就是东乡族。今天小编主要来介绍。东乡族是个怎样的民族?东乡族有哪些传统节日?东乡族又有哪些风俗惯呢 ?那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下面的文章吧。
东乡族的传统节日
东乡族传统节日之粮食节
东乡族的传统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的阿术拉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东乡族阿术拉节是妇女和儿童的节日,届时,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按照古规,男人们只举行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后即走开。节日里吃一种东乡语叫“罗波弱”的肉粥,寓有对当年五谷丰登的祝愿
东乡族传统节日之圣纪节
纪念诞生和逝世的节日,在伊历3月12日或13日举行(诞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过圣纪节一般的纪念方式是举行各种形式的家会,诵读《古兰经》。过圣经一般要宰羊、宰鸡,大家共食。有的聚众在寺、拱北里过,有的则在自己家里办。阿守拉节:“阿守拉”一词是语的音译,意思省“10”即伊斯兰教教历的1月10日,相传,在这一天造化了人类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后,在这一天重新相会。东乡族大部分人也很重视阿守拉节。在东乡,阿守拉节主要是妇女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由各家主妇轮流操办。一个村里,哪位掌家的妇女吃上鸡头,明年就轮到她操办,其余各家各户只出一些小麦和清油。男人们念过经,作过祈祷仪式后,简单一吃就走了。剩下妇女和儿童,边吃边说边笑。对东乡族妇女来说,“阿守拉”还有粮食节的寓意,寓有对当年的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这一点与宗教无关。
东乡族传统节日之开斋节
伊斯兰教教历9月是戒斋的月份,9月因此称之为斋月。斋月中,白天不饮不食,不准说污言秽语,夜间饮食,称为“封斋”。伊历10月1 日开斋,举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或称“尔德节”。开斋节的一天,男人们除了去寺聚礼以外,还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念经祈祷,悼念亡人。邻里间相互上门做“赛俩目”,互相问安。妇女们则在家里炸好油香、油裸、馓子分送亲友,互相拜节问候,这样庆祝三天,非常隆重。
东乡族传统节日之古尔邦节
乡人称之为“阿也”,“阿也”东乡语意指节日的意思。这一节日,一般在开斋节后72天举行。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经济条件允许的,过古尔邦节,家家户户都要宰牛或羊庆祝。所宰的牛羊肉,或请众乡亲在家里共餐,或奉送给寺和每个邻里亲友。古尔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许独家享用;即便是上门的乞丐,也要一视同仁,让他吃饱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古尔邦节必宰羊,源自《古兰经》的一个故事:先知依布拉欣年老无子,苦苦祈求赐子,果然得应,取名伊斯马仪。但依布拉欣梦见示意让他献祭回报,梦醒后,依布拉欣用儿子献祭,他的忠诚感动了,便赐羊代赐儿子,这是宰牲节的来历。伊斯兰教信徒过这个节日是为了表示对的恭敬顺从,效法依布拉欣,随时为主献出一切。东乡族人在古尔邦节这天,不分富贵贫贱,坐在一起聚餐,显示着民族的和睦团结。
东乡族的风俗惯
东乡族风俗惯之食俗
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作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
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他们一日三餐,饭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饮食的显著特色。如青稞炒面,拌胡麻煮的稠汤;嫩麦穗煮熟磨成长“麦索”,拌炒菜、油辣子、蒜泥合食;青稞、豆子混合磨粉,用酸浆水和匀做成面疙瘩;面粉搅成糊,加土豆丁和酸浆水制成的“散饭”;稠面浆加韭菜、胡萝卜、咸菜、葱花、辣椒、蒜泥、酸浆水做的“搅团”;牛羊头蹄汤加各种粮食煮成的“罗波弱粥”。
东乡人一日三餐,都是盘腿坐在炕上围着炕桌吃。东乡族人吃饭时先敬老人动口品尝,席间吃肉、喝饮时要先敬老人动口。妇女一般另席就餐。凡有客人到家,一定要让客人在炕上的首位坐下(坐位以炕内靠墙的为首位),然后端上盖碗茶、面饼、麦索、辣子炒土豆等款待客人。
东乡族的陪客俗也很有特色,男客人由男主人招待。一般男主人在炕边给客人添茶取饭,自己不坐也不吃,妇女一般避而不见;女客人由女主人招待,女主人可以陪同客人坐下一起吃。
在招待来客时,他们要侍立一旁,一再劝客人吃饱、喝好,这叫“伺客”,东乡族伺客吃鸡时有一种独特的俗--礼让鸡尖。“鸡尖”是指鸡的尾巴骨。一只鸡炖熟后要剁成13块,即鸡尖(鸡尾)、胯子(两块)、大腿(两块)、勺勺肉(两块)、叉子骨(三块)、翅膀(两块)、鸡头等十三块,长辈吃大块,小辈吃小块,鸡尖最为贵重,一般都献给客人。
东乡族的饮食禁忌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基本相同。突出之处在于注重礼仪,例如来客,主人要率领全家成员出门迎候;敬茶端食均需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上方,老人未食,晚辈不可动筷;媳妇送菜必须躬身进出;晚辈不能当着老人的面抽烟,更不能在自家的老人面前喝酒。
东乡族风俗惯之迎客礼节
东乡族具有注重礼节和热情好客的传统,去那里作客犹如贵客莅临,长辈要出门迎接。如果是客人,还要互致“色俩目”问候,然后按辈分和年龄依次让进大门。客人上炕时须脱鞋,主客居中,以示首位,其余则按辈分和年龄分坐两侧。主人首先献上盖碗茶,盖碗很讲究,都是绘以飞龙、花草的细瓷烧成的,茶水清香并加以白糖或冰糖,主人不断殷勤地为客人添水,客人喝茶的短暂功夫,炸好的油香或烙好的油饼托盘而上,请客人品尝。主人接待贵客,一般不和客人一起上炕饮茶用饭,而要站在地上烧水、倒水、端盘招待客人,主人自己不坐也不吃,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品尝完油香或饼之后,随之而来的“拉哈哈”,更会使客人增加食欲,“拉哈哈”是东乡族的拉面或刀切长面条,盛在碗中的面讲究放得有条理,宽细匀称,再客气的客人也得吃两碗。
另外,吃“鸡娃”是东乡族招待客人的盛宴。东乡族人吃鸡十分讲究,鸡宰完煮熟,分成十三块,要求分得恰如其分,以鸡尾最为贵重,必须给最年长或最尊贵的客人食用,这是对客人最大的敬意。男客由男主人陪伴,妇女要退避,女客要主人坐陪。
东乡族招待客人还吃手抓羊肉,吃肉的方式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叫“平和”。首先,了解哪家出售羊,再确定时间,推出一位茶饭手艺好的人家作东道主。羊煮熟后,由执刀者将羊的各个部位分得公平合理,肥瘦搭配,即便是由大到小的羊尾也要根据来客人数适当分割,首先由长辈动手“口到”(吃),然后大家就可以围坐在炕桌边饮茶吃肉了。吃手抓羊肉过程中,东道主把汕香和饭亦端了上来,真诚地请来客尽情享用。待客时,对有名望的客人忌直呼其名,而要以其祖籍的地名、村名称呼、或用其他尊称,否则就是不礼貌。
不论来客的多少,主人在地与招呼客人时,总是把客人的鞋放好。客人下炕时;主人主动俯首取鞋,为客人提供方便。客人告别时,主人会谦虚地说“茶饭做得不好,请不要见笑”。并将家中土特产让客人带点尝尝。
东乡族风俗惯之婚俗
新郎“偷厨”
居住在甘肃黄河以南的东乡族的婚礼十分有趣,有新郎“偷厨”的俗。在娶亲这天,新郎和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之后,女方要设宴款待。婚宴结束,新郎要将家中准备好的木梳送到新娘的闺房中,要向帮助新娘梳妆打扮的女眷道谢。接着新郎和伴郎便溜进女方家的厨房,一方面客客气气向厨师和烧火的姑娘们道谢,二是找准机会从厨房中“偷”走一件厨房用具。但是姑娘们都是知道新郎的真正来意的,想从她们眼皮子底下“偷”走用具谈何容易,姑娘是不会放过这一戏弄新郎的机会的,她们会捉住新郎,将他脸上抹得黑黑的,就在这混乱中,新郎迅速“偷”走一样东西,藏在身上,再冲出重围,在姑娘们的嬉笑中,狼狈逃跑。
砸枕头
东乡族有许多有趣的婚礼俗,如新婚之夜闹房砸枕头。
到了新婚之夜,全村的青少年及亲友,都要来闹房,这里陪送新娘的“苏还赤”以及前来参加婚宴的妇女们,在炕上紧紧地护围着新娘,所有闹房的男人,则千方百计地寻找缝隙,摔枕头,砸新娘。这样一来一往,愈砸愈烈。小伙子们往炕上冲,姑娘们往炕下推,纤弱的姑娘们自然不是壮实小伙子们的对手。新娘子少不了要吃挨枕头砸的苦头,无可奈何之中,新娘子祗好揭去头上罩着的面纱www.yw11.com起名网,站在炕上让小伙子们仔仔细细地端详她的模样,并叫姑娘们打开柜箱,小伙子们一件一件地翻着她带来的嫁妆。
耍公婆
在白天的婚礼喜筵上,还要戏耍公公婆婆,村人们把公公婆婆绑起来,脸上抹上锅黑,翻穿上一件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手脚象征性地捆住,让他倒骑在驴背或牛背上“亮相”。有时还要被人按坐在一个翻倒的桌子里,抬着示众嬉戏。如此折腾,公爹和亲戚都不会生气,有的还故意做出怪样和高难度动作,因为在东乡人眼里,这样做是男家对新娘子到来的最真诚的欢迎。
罚新郎
新郎和陪客到女方家娶亲时,岳家的邻人和青年要想法“惩罚”新郎和陪客。这种惩罚表现为用土块打,柳条抽,惊吓新郎和陪客的骑乘,使其摔下马来,即便是身受轻伤,他们也得向惩罚者赔礼道歉。所以新郎和伴郎往往一到岳家情绪就很紧张,害怕挨整,一出丈人家大门,便早早溜走。
东乡族民族禁忌
东乡族人用水非常讲究,忌在饮用水和沐浴的水泉边、溪水边洗衣服、洗物、饮畜等;禁止非人入灶房缸内舀水,到井中汲水或倒水。
老人做礼拜,起居和堂屋忌挂人像或动物像。禁烟、酒,可以参观寺,但不经允许不得进入大殿,如准进殿,则须脱鞋。
禁乱扔废纸。以防这些纸上写有的名字或是《古兰经》片言只语。
禁抽签算命,占吉问凶。禁自,禁浪费食物和水,禁男子蓄长发,禁背地谈论别人、说谎,等等。体现了强烈的宗教意识。
东乡族食牛、羊、鸡肉,须经阿訇或年长的屠宰,宰者带“阿布达斯特”,即经大小净沐浴,否则禁食。宰了的牛、羊、骆驼的阳具务须割去扔掉,绝对禁食。禁食自死亡物及一切猛兽奇禽之肉;禁食猪、马、驴、骡、狗、猫肉和一切动物之血。忌用非的灶具。宰食的牛、羊、鸡,只可言宰,不可言。
每年的斋月只吃两餐,两餐都在夜里,白天滴水不进,头一餐叫“萨哈勒”,一般在鸡叫头遍,就已进餐,第二餐在日落西山以后,两餐都不见太阳,无论平时或是斋日,每顿饭进餐时,先由长辈搭口以后,全家人才能进餐;长辈不吃,其余人也不得进餐,厨房掌勺炒菜的人也不得试尝咸淡。
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骡肉、驴肉和自死动物及动物血;吃饼和馒头要掰开吃,不能整吃。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递烟敬酒;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寺。
东乡族简介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甘肃的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宁夏也有分布。人口37.387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东乡族的起源
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二: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但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上一种看法。
东乡族的宗教信仰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的族源主体——元代西域的色目人就信仰伊斯兰教。13世纪时,东乡等地区已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中心。至今东乡族自治县境内,还有一些先哲的陵墓。18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东乡族共同的宗教信仰。解放前,东乡族的伊斯兰教的教派和“门宦”制度极为复杂。“门宦”是指教派中的小派系,又称“道堂”或“拱北”。东乡地区有两大教派:格底目与伊赫瓦尼。或称老教与新教。老教中有四大门宦。新教不设“门宦”制度,并宣称恢复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得到广泛的拥护与支持。10世纪初,已流行开来,传到了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区)。
东乡族的语言
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和同语族语言相比较,东乡语有许多特点。有辅音二十八个、单元音七个和较多的复元音。没有长短元音的对立;基本上不存在元音和谐律;构词或构形附加成分一般只有一种语音形式。
东乡语中的蒙古语词汇约占60%,构成东乡语词汇的主要成分,与同语族的其他语言比较,在语音和语法上都保留了较多的古代蒙古语规范。现代蒙古语词中,第一音节后开音节的短元音已经丧失,但东乡语中仍然保留着,这是十三、十四世纪蒙古语元音体系的一个特点;在现代蒙古语中,以元音为首的很多词的开头,在东乡语中可以用清擦音“Ф”和“h”,这也是十三、十四世纪蒙古语辅音体系的一个特点。
东乡族的建筑风格
东乡族建筑主要有民居建筑、寺建筑、拱北建筑三种。居民的建筑风格简单,朴实,实用。式样不多,有窑洞、平房、瓦房、土棚等。民居建筑:窑洞有横穴式和上炕式两种,前者较为宽敞,后者门窗合一,进门便可上炕。庄院有一字院、三合院、四合院、连铺院等。传统庄院以平房为主,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弈,除门窗,柱梁外,其余均由泥土土穷砌平,屋顶铺一层白土,用碌碍压实。瓦房有“阳撒瓦”和“阴阳瓦”两种,“阳撒瓦”是指将瓦片仰天覆盖屋顶,“阴阳瓦”是指在“阳撒瓦”缝隙处再铺一层筒瓦,从结构上讲有“单流水瓦房”和“两流水瓦房”。
寺建筑是东乡族宗教建筑,一般布局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水堂和经堂三堂合一,礼拜堂在中,水堂和经堂分居两边。在寺大门建一高耸的宣礼塔。大殿的建筑风格有三种:一种为式圆拱建筑,第二种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第三种是中阿合壁式的建筑,在这三种类型建筑中中国宫殿式建筑占绝大多数。拱北建筑,一般建在深山空谷,偏僻寂静,人烟稀少之地,其主体或核心建筑为各教主,老人家的墓庐.墓庐都是在砖砌的长方型“拱子”上面再盖一座墓亭,建筑中多采用砖雕、木雕、彩绘等工艺。墓庐一般称之为“八挂”。有圆形、 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可建成一层、二层、三层高,其中以二层和三层居多。
东乡族服饰
东乡族的服饰与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也颇为明显。男子多戴平顶的无檐帽,有黑、白两色,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蓝色裤,老年人则以黑、灰、白为上。冬季穿羊皮袄,不挂布面。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东乡族的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向大众化发展,年轻人爱穿新式时装,旧时的一些服饰渐渐消失。
东乡族自治县旅游介绍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东部,以东乡族发祥地和丝绸古道南路上的重要通道而闻名,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东乡族的民歌与舞蹈
东乡族的民歌
民歌特色:可分为叙事歌、东乡号子、端斗拉、宴席曲等。
叙事歌,叙事长诗较古老,都是说唱体。大多用东乡语演唱,有时用于伴舞,主要是在婚礼中表演。
东乡号子,有用汉语唱的,也有用东乡语唱的。
“端斗拉”音乐,曲调属平板山歌,不紧不宽,无大起大落,以其中庸适度而区别于其他花儿。上下乐句略趋于方整,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或商调式。润腔装饰多为倚音,少用颤音。声调高亢、悠长、嘹亮,跳跃幅度大,多采用真假音相结合的唱法。与,汉族“花儿”相比较,在旋律上更突出级进和同音反复。但总的来看,与当地的、汉族民歌较为接近。
宴席曲,一般通称家曲。由民间传统仪式曲发展而成,有散曲、说唱曲、叙事曲三种。
散曲,一般指恭贺、赞美之类的内容,曲调很多,大多一词一曲,固定不变;说唱曲,兼说兼唱,由起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叙事曲,一般吟唱爱情悲剧故事和生活故事,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可换调演唱。
民歌形式:花儿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最喜爱的一朵艺术奇葩,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编。它语言精练,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是四句一首,前两句为比兴,后两句为本意。每三句各是七个字或是九个字,二、四句多为八个字,樱桃好吃树难裁,白葡萄搭起(个)架来。心里育活口难开,"花儿"里带上个话来。东乡语中把"花儿"称为"端"。"端拉斗"就是"漫花儿"。近一二百年来,"端"在东乡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东乡"花儿"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音"哈"),不死就是这个唱法。"花儿"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东乡族的"花儿"即兴歌手很多。
小调和酒曲
此外,东乡族人民还演唱小调和酒曲。小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小型民歌,酒曲是在猜拳行令时演唱的小调。东乡族的小调、酒曲和当地、汉族的小调、酒曲无大区别。
东乡族舞蹈
舞蹈特点:
东乡地方大都为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平,行走都要上山下坡。妇女在狭窄的地埂阡陌中行走时,往往头部也左右摆动,体态显得轻盈柔婉。又因宗教影响,东乡族妇女在气质上比较含蓄端庄,这些在舞蹈动律上即形成了富有弹性和梗劲的腿部屈伸动作特点,以及轻快的上身左右摆动的舞步和点头、摇头的特色。另外,根据本地传说,东乡族祖先是十二世纪从中亚细亚一带的撒尔塔迁徙来的,所以在东乡族民间舞蹈中明显地带有中亚一些民族舞蹈刚健、豪放、挺拔的特点。
舞蹈形式:
宴席曲:流行在中国西北地区、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的传统俗性舞蹈。是迎亲时男方宴请女方送亲者的宴席间演唱的歌舞形式。曲调优美,节奏性强;歌词多叙述民间故事、传说和一些幽默逗趣的内容。舞蹈动作不配合歌词具体内容,只表达欢乐的情绪。宴席曲多为2—8人的男子对舞,相互换位后,有屈膝半蹲、双手伏膝的行礼姿态。其基本步法一般是脚尖或脚掌先落地、膝部屈伸,使身体如波浪起伏,与头部的摆动、颤动相协调。手势有单晃手、双晃手、掏手、望月等,舞姿洒脱昂扬,表现了高原民族豪放、开朗和诙谐的性格。
哈利舞:东乡族人流行在婚礼上唱“哈利”,通过歌舞尽情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祝福。新娘被迎到男家后,亲朋好友开始唱“哈利”,众人相和,并按着节拍手臂、腿弯曲作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随呼声前进后退,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多为祝贺、赞颂之词。
哲兹白:东乡族穆夫提教派中流传着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叫“哲兹白”,这种舞蹈多在宗教仪式中表演,舞者均为男子,动作以诵经的节奏为准。主要动作为:双手前后甩动两下,同时脚下动两步,然后双手在胸前交替拍胸,这时一腿稍弯曲,另一腿向前伸出。舞蹈特点诙谐、幽默、洒脱。
东乡族旅游经典介绍
东乡县下王家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东乡县锁南镇王家村西断崖之下,距地表约七,八米处。,距县城3里处。该遗址是在1986年调查中发现的。唐汪川山神庙遗址,位于自治县境内唐汪乡胡浪村洮河西岸第三台地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1956年春,胡浪村社员在植树时发现,并出土陶器19件。还有大量陶片,多为加砂粗陶。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二台地。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最佳旅游时间
东乡县气候干燥,冬长夏短,无霜期年平均138天,年降雨量为200~500毫米。适合春秋旅游。
区域分布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临夏州东北部,东乡族自治县辖5个镇、20个乡:锁南镇、达板镇、河滩镇、那勒寺镇、唐汪镇、春台乡、柳树乡、东塬乡、坪庄乡、百和乡、关卜乡、赵家乡、五家乡、果园乡、免古池乡、沿岭乡、汪集乡、风山乡、车家湾乡、高山乡、大树乡、北岭乡、龙泉乡、考勒乡、董岭乡。
历史文化
东乡族因居住临夏州以东(古称河州,以河州城为中心,城周围分东、西、南、北四乡),东乡便由此得名。共和国成立以前历代统治者以“东乡回”称之。这是因为东乡族在生活惯和宗教信仰方面,基本上与临夏相同,在历史文献上常把它归属于“”民族之内。人民经过民族识别工作,尊重本民族意愿,确定为东乡族。其自治地方命名为东乡族自治县。自13世纪初以来,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部族或民族的一些人聚居在东乡族这块土地上,他们共同生活,互相学,逐渐融合。到了明代,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东乡族。
东乡族节日俗之网友问答释疑
1、问:东乡族和都是,蒙古人与色目人的混血,风俗惯也一致,长得也一样。那为啥还分为两个民族呢?
网友解答:东乡族自称撒尔塔。元朝时,蒙古人称中亚为撒尔塔,花剌子模为撒尔塔兀勒。一些撒尔塔人随着蒙古军队来到河州东乡地区驻屯,通过婚姻和宗教信仰,逐渐融合当地蒙古,汉,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
2、问:东乡族是我国56民族之一,她的来源众说纷纭,请你说说看是怎么来的?
网友解答: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主要有突厥人、塔吉克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其中蒙古人为主说,早在明末清初时期,东乡族人民积极参加了以米刺英、丁国栋为首的农民起义。由于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所以东乡族形成时,其社会结构即为社会制度。
3、问:我现在在甘肃定西市,不知道东乡族是否有什么忌讳
网友解答:东乡族民间禁忌中强烈地渗透着伊斯兰教宗教文化意识。东乡族日常生活与言谈中有一些禁忌,如果违背,便会产生误会和不愉快。忌吃猪、狗、马、驴、骡和凶猛禽兽的肉;忌吃自死动物和动物的血。自禁烟、酒。禁止未经允许进入寺大殿。吃饼子、馍馍要掰开吃。语言方面,宰食牛、羊、鸡只言宰。
4、问:东乡族的民族概况
网友解答: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临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临夏、会宁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青海也有少量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3805。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